2010年5月4日

從島耕作看全球化──誰能告訴我ECFA的好處是什麼?

最近為了想複習日本大企業出走的歷史,又把當上取締役(董事)之後的島耕作租來溫習一番。

果然,當大企業出走海外設廠,會順便把上游的零件或原料供應商也一併帶去,留下一堆失業人口在國內。十年過後,當初和大企業攜手到海外打天下的中小企業不敵設廠當地的新興企業,紛紛應聲倒閉,老闆們只好黯然回國;而大企業則繼續周遊列國,尋找下一個「世界工廠」。

這樣的結局,不論是被腰斬的企業或是繼續存活的企業,對於日本國內的就業似乎都沒有幫助。

許多日本大企業到中國設廠的初期,是為了生產更便宜的商品回銷國內並供應其他先進國家。由於中國的人事成本不斷提高,加上當地企業的生產技術的提升,日本的高價商品已經無利可圖,只好拋棄當初與他們一起到中國打天下的中小企業,轉而向中國當地的企業購買更便宜的零件,才能在價格上和韓國、台灣甚至是中國的同類型商品一較高下。

然而即使不斷向中國內地(如山西、四川)開拓新的生產基地,日本企業最後還是不得不拋棄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現在則已經成為全球的企業爭相搶奪的消費市場了...)轉而尋找生產成本更便宜的國家,如印度和越南。

如果連日本這麼先進的國家都面臨這樣的難題,台灣又要如何抵擋中國的磁吸效應?如何在企業面臨「出走」或「轉型」的關卡上,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過去民進黨政府給人不懂經濟的印象,但回顧過去八年,確實有許多傳統產業成功轉型的例子,如「巨大」的腳踏車、如蝴蝶蘭;IT產業也紛紛自創品牌,商品行銷全世界。而現在呢?除了強調ECFA的重要,馬政府是不是也能告訴我們,妳的產業政策在哪裡?簽了ECFA之後,就算可以提高GDP,但可以改善結構性失業的問題嗎?

以上這些問題,誰能給我答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