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8日

死亡與正義

每次執行死刑,廢死議題又被提出來討論,總會想起我個人很喜歡的一本書——「13級階梯」。這本書榮獲2001年日本推理小說最高榮譽的「江戶川亂步賞」,作者是高野和明,風格上應該被歸為社會派推理吧?作者以推理小說的形式,很務實且深入地探討了死刑存廢的議題。

主角之一是一名典獄人員,曾親手執行過兩次死刑,(或許很多人不知道,日本的死刑是以絞刑方式執行的,本書書名便是由此而來,因為死刑犯必須走完13級的階梯,才能踏上絞刑台。)在他長達30年的典獄生涯中,他發現,大部份重刑犯所表現出來的悔意,往往是為了求得減刑,而非誠心懺悔;只有在死刑判決確定之後,他們才會開始真心悔改。也就是說,報復論的死刑,反而達成了目的論的矯正刑的目標,這不是對於人性的一大諷刺嗎?

混過幾年法律系,對於人權、刑罰的目的、國家憑什麼剝奪人民的生命權等相關論點,我是毫無疑慮地贊同的;也因此在這些前提下,很容易就導向「廢除死刑」這個結論了。然而我必須指出,所謂的人權及憲法國家等概念,都是十八世紀以後才出現的思潮;在那之前,刑罰已經在人類社會中存在數千年——無論它的名稱為何。也就是說,刑法作為「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應該要符合所有人對「正義」的想像,而非只是屬於社會菁英的理想圖象。

最後,無論你對於死刑的存廢有何看法,有一點大概是所有人都難以否認的——死刑的存在並無法遏止犯罪的發生。可惜這次的廢死討論又僅僅是一、兩天的新聞,難以讓社會廣泛地討論,進而尋求共識。或許以台灣的民族文化背景,要讓大家願意花時間思考死刑的意義,還要多幾位法務部長下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