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9日

紅藍綠ECFA協議策略探討(中)

作者:林濁水(前立法委員)

原文摘自 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853&Itemid=136&userid=92&content_type=article


(六)從Chiwan / Chimerica到Chiwanrica

美國操作金融遊戲,過度消費,讓中國可以在對美國鉅額出超下迅速成長。雙方固然摩擦愈演愈烈卻又愈加難分難捨,被稱為Chimerica。然而中國對美出口中,台商佔到前述難以想像的高比例,於是Chiwan不如叫Chiwanrica才是真切的完整的稱呼。

因此從全球產業供應鍊中把不可忽視的Chiwan結構連繫上去,將發現台商其實成了把America和China連結成Chimerica的不可或缺的關鍵,Chiwan是Chimerica間的主動脈,形成了一個Chiwanrica的完整產業鏈。

由於對全球化後這樣產業鍊結構的忽略,只從傳統雙邊貿易的會計帳去計算台灣的對外依賴關係,馬政府便對「讓利」的內容得意洋洋。這個錯誤的影響不只於此。例如過去便因為這誤會而認為台灣靠中國崛起不怕美國金融風暴,大膽地開出633支票,結果跳票,聲望受到嚴重打擊,又如認為三通高港吞吐量和台灣經濟就有立桿見影效果,結果並非如此。馬甚至因為急於達成三通協議,以致於海空運航權、航班都留下無數喪權的後遺症,迄今爭端不斷。


(七)馬政府另一個誤判

馬政府的誤判不只於此。

去年馬政府找來台塑為ECFA背書說,東協和中國簽的FTA在2010就要生效,如果台灣不和中國簽ECFA,台灣許多產業,如石化原料輸中國有平均6.1%的關稅,將立刻會被零關稅的ASEAN取代。

現在2010第一季,台灣和中國的ECFA還沒簽好,但是台塑化出口中國的石化原料不但沒有被取代,營業額反而比去年同期暴增67.2%。另外,總體台灣對中國和東協各項出口,也分別大增85.2%和65.5%。這些亮麗的數字既否定了台塑的說法,更打了馬團隊一個大耳光,使得國民黨為ECFA呼天搶地的呼號顯得十分滑稽。

國民黨警告的危機沒有出現說明了台灣出口到東協、中國主力商品,和東協出口到中國的商品並不重疊。由此可見台灣維持競爭力關鍵是在維持產品的差異化和技術的領先,而非參與區域整合。當然這不表示將來ASEAN不會生產同樣產品和台塑競爭,但那時中國八大裂解廠也已大幅擴建完成,台塑壓力由ASEAN轉到中國。要靠ACFA來救已不實際。

ECFA簽後石化原料銷中國平均可以降稅6.1%有利於競爭,政府以模型計算連同鋼鐵等合計算出可以增加就業二十多萬而沾沾自喜,好像替台灣產業找到了新出路。這真是出路嗎?大幅擴充石化和鋼鐵業這兩樣中國發重點發展的成熟產業是明智嗎?這是人均排碳量已居世界前茅的台灣應該要走的路嗎?跟現在政府宣傳的綠色產業方向很符合嗎?依這模型ECFA簽後石化鋼鐵業還會對電子電機產業的投資產生劇烈排擠以致大幅減產,這不會是好事情。

這裏,我們看到了馬政府經濟戰略的問題。

這問題不只發生在製造業上,也在農業上。

馬政府對自已的ECFA二輪會最滿意的是原來八百多項禁止進口的農產品中國答應不賣,還承諾已開放的各項農產品台灣也不必調降稅率。但中國吃虧了嗎?

許多國民黨時代的農業政策高官都跑到中國傳承農業技術,包括農村發展基金會中的董事長、執行長、董事,都是前農委會高官,還有前農委會主委孫明賢,日前獲中國農業部聘用,到中國去當農業創業團隊總顧問,在ECFA簽成「讓利」後,中國官員更理所當然地積極來台招徠農技人員到中國效力,這才是中國對台農業的大戰略,在這戰略之下,農產品銷台成了繩頭小利,於是兩者交易成了不等價的交換。


(八)ECFA談判的戰略衝突

出現不等價交換,關鍵在於北京所謂的「兩岸共同利益」的內容,不只和民進黨的主張不同,甚至和馬政府的想像都有巨大鴻溝。

例如三通談判把兩岸航線納為國內航線,就有把台灣海空港當成spoke,而中國的成為hub的效應,這使得馬政府亞太海空運中心的戰略受到致命打擊。

這種雙方產業戰略的交鋒在ECFA談判上仍然一點也不客氣地重演。

早期減讓清單金額台灣雖大,但大陸卻拒絕灣把重要石化原料、工具機、面版列入清單,讓台廠商失望到「快要哭出來了」。原因便是這涉及了中國當前的民族產業策略:

北京在東南沿海進行「騰籠換鳥」產業升級是既定戰略,面板、高端工具機、石油裂解是重點前瞻產業,於是一點也不顧馬英九情面,三者堅拒台灣列入早收清單。

面板不列入是逼台商去中國投資;泛用塑膠、合成纖維原料和一些高階精密機械不列入,是要保護未來自己和台灣競爭的優勢;汽車整車中國雖已具有大優勢但仍防範零組件社力強的台灣。

最後雖為了讓馬政府有個台階下開放了PP(才2億)和賴老闆的工具機。但一些高瑞工具機、石化中的大宗 PS(去年輸中28億)、PE(29億)、PVC(16億)、ABS(21億),中國雖然產能大量不足,仍全不列入清單,整個石化原料列入清單的總共才三分之一。

除了經濟戰略嚴謹外,中國政治戰略並行。儘量把數字湊得好看以收買台灣人心。為數字好看找一些關稅低到一至二%來湊數,工具機方面再找一些台灣已失去競爭力的來湊數。

另外由於北京把節能減碳當一回事,因此鋼鐵等高耗能產業最近都已宣佈取消部分出口退稅, 在這策略下自然大方地讓台灣鋼鐵、水泥、金屬製品列入清單。

值得注意的是: 泛用塑膠、化纖原料和汽車整車這些屬大廠的產品雖都未列入;但中小企業產品被列入清單的項目很多,農產品還主動提18項列入清單,同時原台灣灣禁止進口的也保證不賣。完全符合溫家寶在2010年初,“充分照顧台灣中小企業和廣大基層民眾的利益”的說法,然而也意味中國為兩岸大企業競爭態勢未雨綢謀,預防潛在對手坐大。且對有影響力的大企業既留下可能的誘因又給他們知分寸。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