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7日

紅藍綠ECFA協議策略探討(上)

作者:林濁水(前立法委員)

原文摘自 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853&Itemid=136&userid=92&content_type=article


(一)北京的「大戰略」

2009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3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演講後,兩岸共同提升中華民族整體經濟競爭力就成了北京領導人在兩岸經貿交流上的共同講法。

2010年2月12日,胡錦濤視察福建漳洲時說:“在商談過程中,我們會充分考慮台灣民眾,特別是台灣農民兄弟的利益。”接著溫家寶在人大、政協兩會召開前夕,強調兩岸商簽經濟協議(ECFA)時表示“大陸將充分照顧台灣中小企業和廣大基層民眾的利益,尤其是廣大農民的利益。大陸可以讓利…比如通過減免關稅,通過早期收獲實現。”他強調“因為我們是兄弟”。

北京清楚地表示了在他的眼中,ECFA兼具經濟利益和政治號召。

在ECFA簽訂後陳雲林表示,過去兩年,兩會完成12項協議的簽署,極大推動兩岸人民交往,ECFA為提高中華民族的國際競爭力,兩岸共同採取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舉措。


(二)馬政府的戰略

馬政府的戰略建立在這樣的認識上:

1、 台灣住居東北亞東南亞中間的樞紐地位;

2、 台灣和中國文化有接近性;

3、 美國經濟已走向沒落,相反的中國崛起成為大巨人,台灣經濟已依賴中國而非美國。 (1990年,中國是台灣第9大貿易夥伴、第5大出口市場、第20大進口市場。2002年1-4月,台灣對中國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23%,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

4、 台灣長期鎖國,以致於利用中國市場落後其他國家(尤其是韓國),2010年ASEAN+1生效後,台灣在中國市場將被東協掠奪。

在這樣的認識上,馬政府上台時認定,金融風暴不值得憂慮,因為台灣可以靠地緣文化,充分運用中見因素「站在巨人肩上成為小巨人」。 其策略則是透過三通正常化,並進一步,透過雙方自由貿易協定,整合成大中華共同市場。認為只要和中國進行經濟整合,則有三個巨大利益:

1、可以充分運用中國龐大內需市場。 北京既然講“讓利”於是怎樣讓北京讓更多便成談判的策略中心。馬英九和吳敦義都強烈表明,兩岸經濟體的規模有落差,難以對等開放就是針對讓利這一個利基的發言。

2、可以運用文化因素成為各國進入中國的門戶。

3、運用地緣位置復興高雄港進而使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也因此甚至和其他國家有無FTA,都無關緊要。 當然,這一來三通和ECFA就成了兩帖不可或缺的萬靈單。


(三)民進黨的戰略

民進黨認為國民黨這是「透過中國走向世界」的策略,而民進黨則採「經過世界走向中國」的另一條途徑。

其戰略依據是:

1、 近年來台灣經濟已從依賴美國為主轉變成全面依賴中國,無論政治或經濟風險都太大;

2、 在「要素價格均案化」的作用之下,台灣工資大幅被拉低,技術提升緩慢,產業空洞化,貧富差距大幅拉大;

因此,貿易自由化雖是台灣無法自外的世界趨勢,但民進黨對ECFA的支持與否是有條件的,端看協議的內容有沒有嚴重衝擊到台灣的弱勢產業和有無有效配套措施;以及ECFA簽了後,台灣和其他主要貿易國家簽FTA會不會繼續被擋住。

另外,由於三通談判台灣旅行社大吃其虧,空運攬貨權、延遠權受阻,海運權宜輪喪失商機…等等的前車之鑑,民進黨不相信馬政府會把ECFA談好,認為與其談出問題再像砂石輪一樣抗爭,不如事先大力發動群眾運動施壓。


(四)三方論述上的攻防

馬政府對民進黨的批評是「鎖國」,對北京基本上不敢有所批評;

民進黨對國民黨的批評是「傾中」,對北京則批評企圖把台灣鎖進中國;

北京一方面認為民進黨力阻ECFA簽訂是在搞台獨,另一方面由於北京自認為從兩岸「共同」戰略出發,因此以高姿態看待台灣的馬政府,對馬政府難掩其不屑之情:

博鰲秘書長龍永圖是這樣批評的:「台灣只知道計較減讓清單,欠缺戰略高度的觀點。」溫家寶則說「我看到台灣的報紙,很大的篇幅報道溫總理關於讓利的論述。可是我在接受訪談時…講一句話“因為我們是兄弟”,都被忽略了。」


(五)讓利乎?

然而中國在大戰略下的讓利清單又如何?

ECFA早收清單台灣取得539項,有138億,中國只有276項,只有28.6億。金額足足差了4倍多,吳敦義認為便宜佔得真「 漂亮」。

金額4倍是讓到不行嗎?且看下列數字:

今年1到3月,大陸自臺進口金額為254.3億美元,大陸對台灣出口60.1億美元,也正好是4倍多。這難道也是讓利,而且讓得湊巧?

台灣向中國出口比進口大4倍多,既非意外,也非讓利,受到台灣對中國1300多項進口限制影響也很小;甚至也不是因為兩岸經濟體的規模有落差,中國是13億人口的大市場,而台灣2300萬人口,是個小得多的消費市場的緣故。

關鍵在於兩岸在全球產業鍊中形成了台灣接單,提供機器設備,零組件原料給台商在大陸工廠代工組裝然後出口,以全球為市場的Chiwan結構。

台灣的終端成品既然要賣到全球,台灣對大陸出口的機器,零組,原料量當然大,而且量愈大,愈表示台灣對中國投資多,在中國提供的就業機會,繳付稅金和中國賺的外匯也愈多,看不出中國吃了什麼虧。大前研一甚至一再強調Chiwan結構是中國崛起的關鍵。

其次,這幾年韓國許多品牌橫掃全球和中國市場,中國如LCD液晶電視品牌大廠有和台灣的面版和其零組件廠合作以抗的需求。

從這些角度看來,台灣的早收清單大,對中國都大有好處。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