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日

不負責影評之「黑天鵝」

昨晚去看了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主演的「黑天鵝」(Black Swan),非假日的晚上竟有六成滿的觀眾,大約是拜奧斯卡的光環所賜吧?!習於好萊塢電影的人或許會覺得該片過於沉悶,看慣非主流電影的我倒不這麼認為,然而劇情略嫌空洞,確實是該片的致命傷。

片中從頭到尾瀰漫著驚悚的氛圍,讓女主角妮娜(Nina)最後走上精神崩潰一途顯得命定;然而在我看來,這不是一部描寫精神分裂症的電影,而是主角終於面對自我深沉的慾望之後,不得不以死亡作為解脫的電影。對應芭雷舞劇中白天鵝最後以死亡換取自由,這樣的劇情設定太過簡單而膚淺,可惜了片中對於母女關係的鋪陳,以及藝術家尋求表現時如何面對自我、袒露自我的探討。對於上述可以增加這部影片深度的元素,該片卻僅點到為止。

我對於母女關係一向十分關注,片中主角有一位充滿掌控慾的母親,從小就是嚴謹乖巧的單純女孩,(房間裡擺滿了大型布偶、每晚要聽音樂盒才能入睡…)這是她詮釋單純善良的白天鵝不成問題的原因。雖然劇中沒有明確交代,但主角的母親應是為了撫養主角放棄自己的舞蹈生涯,因而把未完成的夢想投射到女兒身上。這樣的母女之間,很明顯地存在著互相依存的關係,在主角得到期望已久的天鵝皇后一角後,骨子裡對於母親的輕蔑也漸漸抬頭了…而母親最後試圖阻止主角上台演出,究竟是為了主角的健康著想,或是潛意識裡不願看到主角成功、進而脫離她的掌控?亦是耐人尋味的問題。

片中劇團老闆對於主角無法詮釋好黑天鵝的疑慮,其來有自。他一直不斷向主角強調,要「放開」、要「真情流露」,這是任何形式的藝術創作或表演必須經歷的過程。他不相信主角沒有慾望,因而試圖以性吸引力來敲開主角的心門。片中有一幕主角和同性競爭對手上床的橋段,然而「性」並非主角的欲求,而是主角終於面對自己內心的慾望,在她以為自己將對手殺害之後,終於得以完美詮釋黑天鵝一角。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娜塔莉波曼大學就讀的是哈佛心理系,難怪她年紀輕輕就可以把這樣的角色飾演得絲絲入扣,令人不禁期待這位年輕女演員未來的表現。

每個人看電影的切入點和角度不同,以上是對於精神分析學極有興趣的我所看到的視野;或許由你眼中,在這部電影裡看到的又是另一番不同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