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9日

眼淚不見了

今天難得起了個大早,見外頭陽光正好,看報時特地翻了翻電影版,想趁著週間午後看一場久違的電影--上一次進電影院,看的是「不能沒有你」,看完隔幾天,還在辦公室遇上男主角(兼半個導演)陳文彬。今天預計看的是鄭文堂的「眼淚」,假如沒記錯,距離上一次看他的處女作「明信片」,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

小時候號稱文藝美少女(?)的我,經常看到那種整個放映廳裡只有小貓兩三隻的電影,以致於我總習慣了空盪盪的放映廳,笑起來還可以聽到回音。原以為今天也會是類似的情形,豈料一踏進放映廳,見鬼了~裡面竟然塞滿了人頭!仔細一瞧,怎麼都是五、六十歲的歐吉桑和歐巴桑?一時也沒時間多想,趕緊坐下來看電影比較實際。

九十分鐘後,電影放映完畢,前面突然冒出一個人講話,這才搞清楚,原來這一場是由某台北市議員參選人提供一百張票邀請支持者觀賞,另外還邀了導演鄭文堂親自座談。(傻傻的我,是自己花錢買票進來的...)

以上拉哩拉雜講了一堆,究竟電影好不好看?個人的意見是:完成度頗高,比「海角七號」好看。(我對「海角七號」的評語只有幾個字:拍得比較有氣質的偶像劇;至於最近正夯的「艋舺」,很抱歉,我連看都懶得去看。)

從高中到現在,看了二十幾年的電影,對於近兩年突然又掀起一股國片熱,只能說感覺頗無奈。好看的電影一直都有,只是大多時運不濟,沒能趕上風潮。於是老靈魂的我,漸漸地不再為電影而悸動,這幾年已經不再寫不負責影評了。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才會再出現一部可以讓我滔滔不絕的好電影?

2010年3月13日

死刑行不行?

這兩天打開電視,嚇~怎麼一夕之間政論名嘴搖身一變,個個都成了法哲學及刑法史專家?仔細一瞧,原來是衝著法務部長王清峰(現在要稱前部長了)的廢除死刑論來的。關於這個嚴肅的議題,小妹我不敢忝稱法律人,但憑著在法律系混過幾年以及喜歡探討哲學問題(翻成白話就是愛胡思亂想)的非專業,在此發表不負責評論,供大家另類思考。

說到廢除死刑這個議題,相信唸過法律系的人多多少少都思考過。以前年輕時,對於人權啦、刑罰的目的啦、國家憑什麼剝奪人民的生命權啦等相關言論,確實是毫無疑慮地贊同的,也因此在這些前提下,很容易就導向「廢除死刑」這個結論去了。

隨著年紀漸長,我慢慢理解到,所有的社會科學都應該是社會學,因此面對許多問題,譬如廢除死刑這樣的爭議,我們不應直觀地以「先進」或「非先進」的二元論來看待死刑的存廢問題,而是應該審慎地檢視死刑背後巨大的社會文化歷史意涵。

所謂人權及憲法國家這些概念,都是十八世紀以後才出現的思潮,(憲法最初就是為了約束「國家(=君主)暴力」而發展出來的,因此憲法裡洋洋灑灑都是對於人身安全及財產的保護,也就不足為奇了。)因而在討論人權的同時,我們必須先面對一個事實:刑罰在人類社會中已存在數千年--無論它的名稱為何。

自古以來,小自家族、大至國家,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代,各有其約定俗成、可為一般人接受的刑罰(或稱「正義」?)觀念。即使到了當代,尤其是深受法家(大抵中國各朝代的刑罰制度多源自法家思想)薰陶的中華民族,所謂「欠債還錢、殺人償命」仍然是根深蒂固,也是最容易理解且被接受的正義觀念;「以德報怨」畢竟只是少數品格高尚、具有宗教情懷的人才有辦法做得到,要一般人接受?真的很難。

拉哩拉雜講了一堆,究竟為什麼要廢除死刑?理由何在?目的又是為何?因為我不可能比刑法學者講得好,有興趣的人請自行參閱各大師寫的書或論文。懶得看書的人,推薦一部N年前的電影「鐵幕疑雲」(The Life of David Gale),由凱文史貝西和凱特溫絲蕾主演,劇中就真的在探討為什麼要廢除死刑(米國片)。或許觀點不夠深入,但至少看起來比硬梆梆的法律書籍有趣多了!

至於死刑存在的意義?相信大家自有一套看法,無須我多費唇舌。在此提供我多年來從相關討論中歸納出來的一種說法:許多罪犯是在死刑判決確定之後,才開始真正悔悟。矛盾嗎?或許吧,但這就是人性。於是,我又要推薦大家去看書了,與其聽非專業人士不負責任地碎碎唸,倒不如自己看書來得扎實多了!皇冠出版社04年出過一本日本推理小說「13級階梯」,作者是高野和明,內容既好看又有深度,風格上應該被歸為社會派吧?該書榮獲2001年「江戶川亂步賞」,買不到的話,可以跟我借喔!

最後,再次引述我所敬愛的達賴喇嘛的一段話:
True compassion is not just an emotional response but a firm commitment founded on reason. Therefore, a truly compassionate attitude towards others does not change even if they behave negatively. Through universal altruism, you develop a feeling of responsibility for others: the wish to help them actively overcome their problems.
這段話放在這裡也十分切題。如果王前部長也有這等慈悲胸懷的話,建議她往宗教家之路邁進。

2010年3月5日

米蟲與辦公桌

從南投回來之後,經過近三個月的休養生息,米蟲終於開始工作了。

如果大家誤以為我終於甩開米蟲身分上班賺錢去了,那就未免太不了解米蟲glory了!雖然這陣子確實有幾位善心人士陸續幫我介紹工作,但因為年底可能要選舉的關係,都讓我一一婉拒了。(雖說我每兩年必定要換一次工作,但我可不喜歡一份工作只做幾個月,那是很沒有責任感的行為--除非那份工作原本就是短期性質。)

總之,這裡所謂的工作是這樣滴:寫東西(賺外快)、思考未來一年的選舉計畫;至於計畫的執行部份,目前還不適合展開。於是,當我需要長時間坐下來好好思考的時候,我就特別渴望擁有一個辦公室,讓我可以每天在某個固定的時段裡,獨自安靜地做我的事,不受打擾。

其實呢,平常白天裡就只有我和兩隻小狗在家,並沒有人會打擾我。然而在家裡,我很容易一不留神就被一些有的沒的瑣事給佔據了,譬如:拖地、洗衣服、整理雜物、跟小狗玩…等等等等。為了遠離那些讓我無法專心工作的亂源,我經常帶著我的小筆電,到附近的Mos坐上一整個下午。

基本上,Mos的米漢堡雖然好吃,但價位偏高,照道理不是我這種米蟲階級可以天天去的地方。然而,就因為它貴,所以不像M或K那類的大型速食店,即使平常天去也一堆人,真搞不懂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不用上班工作賺錢,每天閒閒沒事在外面吃東西看報聊天?(正義之聲回應:妳有資格批評別人嗎?!)

總之,在那個開放而不吵雜的空間裡,我很享受旁邊有人卻又不受打擾的感覺。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速食店裡沒有印表機、傳真機和網路;這時候,我就好希望有一種行業,專門出租辦公桌給需要的人--請看清楚,是「辦公桌」,而不是「辦公室」。

因為大部分的SOHO族其實並不需要一個辦公室,頂多就是一個小小的工作空間,以及需要用到的各種事務機。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行業,把一間大辦公室隔成數個半開放的辦公空間,分租給不同的人,大家共用使用事務機,彼此間不需要互動,卻又可以享受不是單獨被關在一個小小空間裡的感覺?

有人有興趣評估這個需求有商機嗎?如果有的話,趕快投資一下吧!只要不是太貴,我一定第一個去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