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2日

語言與文字(一)

(2003/05/23發表於wheelbbs個人板glory_mind)

之前在討論語系時,我和Ali曾經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中文(字or詞)裡面沒有所謂的時式?

這陣子,我陸續找了一些資料來參考,發現國外研究語言多是指「說的口語」,而非文字,這或許和研究學者所屬的語系有關。

究竟文字是怎麼來的?(當然是人創的,這點無庸置疑。)文字起源的心理型態和語言有何不同?漢字與拼音文字的產生又有哪些差別?這些都是十分有趣的問題,可惜我在語言學的相關書籍中一直找不到答案。後來,我讀到一本探討中國文言文的書──許逸之所著《中國文字結構說彙》,對於上述問題才總算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有趣的是,作者是一位學機械的應用力學教授。)

以下是我查過許多資料後的簡單整理。當然語言學及文字學的範圍不只於此,在此僅就我們之前所提的問題,嘗試做一個初步的解答。不過歷史不同於自然科學,不可能以實驗證得一個明確的結論,其中必然帶有幾分猜想的成分。因此,以下這個說法能不能解釋之前的問題,或許可以請大家一起想想看。

語言究竟是如何產生的?這個問題大概沒有人答得出來。若我們撇開歷史的過程不談,單就理論而言,建立語言系統的基本問題是:如何用有限的語音代表多幾百倍的語義?因為人類的發音器官十分簡單,只有鼻、舌、齒、唇、喉等五種,依發音器官的操縱程度不同,所發的字音也隨而有明顯或精微的分別。字音若太細微會容易混認,因此各種語言中,不同的全音(聲母、韻母,或聲母與韻母相配成音)數目都很有限。

以漢語而言,現存的全音共有三百九十種,而印歐語的全音,依單音來算也只有幾百種,若只採用單音語詞,平均每個語詞要對應幾百個不同的語義,如此根本不可能建立語言系統,這可以說明為什麼大部分的語系都採用複音詞。如果某語言有兩百個不同的單音,就可以產生四萬個不同的雙音詞(200*200),以及八百萬個不同的三音詞(200*200*200)。

至於漢語,若只有單音詞,即使採用聲調來增加語音(譬如閩南語有八聲,北京話有五聲),至多也只能增加八倍或五倍數目的語音,還是無法建立可用的語言系統。因此漢語又採用了複合詞,但不像其他語系那麼廣泛地運用複音詞,只是局部採用。舉例來說,『百』是一個詞,『姓』是一個詞,『百姓』又是一個另外詞,它的作用與其他語系的複音詞相同。

以上是語言的形成因素,至於文字,改天我再來寫。